本發(fā)明涉及信息磁化領域。
背景技術:
現代醫(yī)學所用的中西醫(yī)藥品,健康保健所用的營養(yǎng)品,都是針對一般大眾化人群,通過調整生物化學配方來適應個性化患者的需求,但因選材的品質和限制,只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有效率,它們很難做到針對每一個人的個體差異,而進行更精準的生物物理性配方,對于不同的加工工藝,更無法保證任何一種中西藥品、營養(yǎng)品對我們每個人的吸收程度,因而大大降低了有效率。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很多學者提出了對信息進行磁化的方式,但是磁化過程大多較為繁瑣,效果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信息傳輸處理系統及方法,目的在于解決現有對信息進行磁化的過程繁瑣、磁化效果差的問題。
本發(fā)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信息傳輸處理系統,該系統包括主機和計算機,所述主機的磁化信號輸出端與計算機的磁化信號輸入端連接;
主機,用于檢測并獲取生物體的波動信息,通過電磁感應將波動信息進行磁化處理,進而獲取磁化的信息;
計算機,用于控制主機對波動信息進行磁化處理。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發(fā)明還可以做如下改進。
進一步,所述主機包括傳感電路、磁化電路和控制電路,所述傳感電路的傳感信號輸出端與磁化電路的傳感信號輸入端連接,磁化電路的磁化控制信號輸入端與控制電路的磁化控制信號輸出端連接,計算機的程序控制信號輸入輸出端與控制電路的程序控制信號輸出輸入端連接;
傳感電路,用于對信息進行傳感檢測;
磁化電路,用于通過電感組合線圈間形成的磁感回路對信息進行磁化;
控制電路,用于根據計算機發(fā)送的控制信號對磁化電路的磁化過程進行控制。
進一步,所述磁化電路包括:第一電感、第二電感、第三電感、第四電感、第五電感、第六電感和四個電路結構相同的處理電路,所述六個電感兩兩并聯分為三個電感線圈組,且所述三個電感線圈組采用星形連接方式連接,每個電感線圈組分別連接一個處理電路,三個電感線圈組的中心點連接一個處理電路。
進一步,所述處理電路包括:第一電阻、第二電阻、第三電阻、第四電阻、三極管、P溝道MOSFET管、N溝道MOSFET管、反向器、穩(wěn)壓二極管和普通二極管,
反向器的輸入端同時與控制電路的輸入端和第一電阻的一端連接;
反向器的輸出端與第三電阻的一端連接;
第三電阻的另一端同時與N溝道MOSFET管的柵極和第四電阻的一端連接;
第四電阻的另一端同時與N溝道MOSFET管的源極和普通二極管的正極連接并接地;
N溝道MOSFET管的漏極同時與普通二極管的負極、P溝道MOSFET管的漏極、穩(wěn)壓二極管的正極和一個電感線圈組連接;
P溝道MOSFET管的源極同時與穩(wěn)壓二極管的負極、第二電阻的一端和電源VCC連接;
第二電阻的另一端同時與P溝道MOSFET管的柵極和三極管的集電極連接;
三極管的發(fā)射極接地;
三極管的基極與電阻R1的一端連接。
一種信息傳輸處理方法,該方法包括:
波動信息獲取步驟,用于檢測并獲取生物體的波動信息,通過電磁感應將波動信息進行磁化處理,進而獲取磁化的信息;
磁化控制步驟,用于控制磁化參數以實現波動信息的磁化處理。
進一步,所述波動信息獲取步驟包括:
傳感步驟,用于對信息進行傳感檢測;
磁化步驟,用于通過電感組合線圈間形成的磁感回路對信息進行磁化;
程序控制步驟,用于根據磁化參數對磁化電路的磁化過程進行控制。
進一步,所述磁化步驟中信息進行磁化的過程是基于下述磁化電路實現的,所述磁化電路包括第一電感、第二電感、第三電感、第四電感、第五電感、第六電感和四個電路結構相同的處理電路,所述六個電感兩兩并聯分為三個電感線圈組,且所述三個電感線圈組采用星形連接方式連接,每個電感線圈組分別連接一個處理電路,三個電感線圈組的中心點連接一個處理電路。
進一步,所述處理電路包括:第一電阻、第二電阻、第三電阻、第四電阻、三極管、P溝道MOSFET管、N溝道MOSFET管、反向器、穩(wěn)壓二極管和普通二極管,
反向器的輸入端同時與控制電路的輸入端和第一電阻的一端連接;
反向器的輸出端與第三電阻的一端連接;
第三電阻的另一端同時與N溝道MOSFET管的柵極和第四電阻的一端連接;
第四電阻的另一端同時與N溝道MOSFET管的源極和普通二極管的正極連接并接地;
N溝道MOSFET管的漏極同時與普通二極管的負極、P溝道MOSFET管的漏極、穩(wěn)壓二極管的正極和一個電感線圈組連接;
P溝道MOSFET管的源極同時與穩(wěn)壓二極管的負極、第二電阻的一端和電源VCC連接;
第二電阻的另一端同時與P溝道MOSFET管的柵極和三極管的集電極連接;
三極管的發(fā)射極接地;
三極管的基極與電阻R1的一端連接。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本發(fā)明采用具有超零磁場界面分布的電感線圈組合,通過特定位置的三組星形不同形式的電感組合線圈之間所形成的獨特的磁感回路,將波動信號通過傳感電路發(fā)送至具有特定位置的電感組合線圈的磁化電路中,使其發(fā)生的波動信息與信息同頻共振,實現信息的磁化過程,磁化過程簡單、易操作、磁化效果較現有技術相比較明顯提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述的信息傳輸處理系統的原理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述的磁化電路4的電路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述的處理電路的電路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述的信息傳輸處理方法的流程圖。
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主機,2、計算機,3、傳感電路,4、磁化電路,5、控制電路。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非用于限定本發(fā)明的范圍。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出了一種信息傳輸處理系統,該系統包括主機1和計算機2,所述主機1的磁化信號輸出端與計算機2的磁化信號輸入端連接;
其中主機1用于檢測并獲取生物體的波動信息,通過電磁感應將波動信息進行磁化處理,進而獲取磁化的信息;計算機2用于控制主機1對波動信息進行磁化處理。
優(yōu)選的,所述主機1包括傳感電路3、磁化電路4和控制電路5,所述傳感電路3的傳感信號輸出端與磁化電路4的傳感信號輸入端連接,磁化電路4的磁化控制信號輸入端與控制電路5的磁化控制信號輸出端連接,計算機2的程序控制信號輸入輸出端與控制電路5的程序控制信號輸出輸入端連接;
傳感電路3,用于對信息進行傳感檢測;
磁化電路4,用于通過電感組合線圈間形成的磁感回路對信息進行磁化;
控制電路5,用于根據計算機2發(fā)送的控制信號對磁化電路4的磁化過程進行控制。
采用具有超零磁場界面分布的電感線圈組合,通過特定位置的三組星形不同形式的電感組合線圈之間所形成的獨特的磁感回路,將波動信號通過傳感電路3發(fā)送至具有特定位置的電感組合線圈的磁化電路4中,使其發(fā)生的波動信息與信息同頻共振,實現信息的磁化過程,其中,如圖2所示,磁化電路4包括:第一電感L1、第二電感L2、第三電感L3、第四電感L4、第五電感L5、第六電感L6和四個電路結構相同的處理電路,所述六個電感兩兩并聯分為三個電感線圈組,且所述三個電感線圈組采用星形連接方式連接,每個電感線圈組分別連接一個處理電路,三個電感線圈組的中心點連接一個處理電路。
利用特定位置的星形連接三組電感線圈,按照特定的對角線電感線圈并聯排列組成電感線圈星形組合。通過控制電路5,根據對不同信息轉送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程序,改變線圈組合產生磁場強度大小、時序和極性分布,在所需取樣的不同界面上,形成一種超零磁場的界面分布,使其通過傳感電路3采集到波動信號在此產生并呈現出的生物磁場波,經特定位置的電磁線圈組合通過諧振所形成獨特的磁感回路,實現整個磁化過程。
優(yōu)選的,如圖3所示,所述處理電路包括: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第四電阻R4、三極管Q1、P溝道MOSFET管U1、N溝道MOSFET管U2、反向器U3、穩(wěn)壓二極管D1和普通二極管D2,
反向器U3的輸入端同時與控制電路5的輸入端和第一電阻R1的一端連接;
反向器U3的輸出端與第三電阻R3的一端連接;
第三電阻R3的另一端同時與N溝道MOSFET管U2的柵極和第四電阻R4的一端連接;
第四電阻R4的另一端同時與N溝道MOSFET管U2的源極和普通二極管D2的正極連接并接地;
N溝道MOSFET管U2的漏極同時與普通二極管D2的負極、P溝道MOSFET管U1的漏極、穩(wěn)壓二極管D1的正極和一個電感線圈組連接;
P溝道MOSFET管U1的源極同時與穩(wěn)壓二極管D1的負極、第二電阻R2的一端和電源VCC連接;
第二電阻R2的另一端同時與P溝道MOSFET管U1的柵極和三極管Q1的集電極連接;
三極管Q1的發(fā)射極接地;
三極管Q1的基極與電阻R1的一端連接。
處理電路通過接收控制電路5發(fā)送的控制信號對磁化過程進行控制。
實施例2
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提出了一種信息傳輸處理方法,具體過程為:對信息進行傳感檢測,然后通過電感組合線圈間形成的磁感回路對信息進行磁化,同時控制磁化參數以實現波動信息的磁化處理。
其中信息進行磁化的過程是基于下述磁化電路實現的,如圖2和圖3所示,所述磁化電路包括第一電感L1、第二電感L2、第三電感L3、第四電感L4、第五電感L5、第六電感L6和四個電路結構相同的處理電路,所述六個電感兩兩并聯分為三個電感線圈組,且所述三個電感線圈組采用星形連接方式連接,每個電感線圈組分別連接一個處理電路,三個電感線圈組的中心點連接一個處理電路。
所述處理電路包括: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第四電阻R4、三極管Q1、P溝道MOSFET管U1、N溝道MOSFET管U2、反向器U3、穩(wěn)壓二極管D1和普通二極管D2,
反向器U3的輸入端與第一電阻R1的一端連接;
反向器U3的輸出端與第三電阻R3的一端連接;
第三電阻R3的另一端同時與N溝道MOSFET管U2的柵極和第四電阻R4的一端連接;
第四電阻R4的另一端同時與N溝道MOSFET管U2的源極和普通二極管D2的正極連接并接地;
N溝道MOSFET管U2的漏極同時與普通二極管D2的負極、P溝道MOSFET管U1的漏極、穩(wěn)壓二極管D1的正極和一個電感線圈組連接;
P溝道MOSFET管U1的源極同時與穩(wěn)壓二極管D1的負極、第二電阻R2的一端和電源VCC連接;
第二電阻R2的另一端同時與P溝道MOSFET管U1的柵極和三極管Q1的集電極連接;
三極管Q1的發(fā)射極接地;
三極管Q1的基極與電阻R1的一端連接。
該方法采用具有超零磁場界面分布的電感線圈組合,通過特定位置的三組星形不同形式的電感組合線圈之間所形成的獨特的磁感回路,將波動信號通過傳感發(fā)送至具有特定位置的電感組合線圈中進行磁化,使其發(fā)生的波動信息與信息同頻共振,實現信息的磁化過程,磁化過程簡單、易操作、磁化效果較現有技術相比較明顯提高。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